冀保峰认真查看由学生自主研发的智能小车。本报记者 师喆 摄
对话青年人
郑州市第四十四高级中学高三学生魏妍:
(资料图片)
我对基础研究很感兴趣,但我也清楚,从事基础研究很不容易。对于年轻人而言,到底是应该做“喜欢的研究”,还是做容易出成果的研究?
河南科技大学副教授、龙门实验室智能系统科创中心主任冀保峰: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也是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关键。近年来,看到愿意静下心来做基础研究的年轻人开始多了起来,看到学生们愿意为了“喜欢的研究”迎难而上,令人欣喜。
在基础研究领域,“坐十年冷板凳”是常态。我经常和学生说,相比一些“起起伏伏”的风口行业,从事基础研究和创新工作也是很好的方向。不要过度跟风一些热门领域,认准一个方向,踏踏实实搞科研,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能够作出成绩。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未来科技工作的生力军,希望你们能专注于“喜欢的研究”,将个人志趣融入科学发展的浪潮,以“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韧劲,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本报记者 师喆 整理)
□本报记者 师喆
“刚从北京回来,还没来得及回家,我得先去实验室看看学生们。”5月6日,记者在洛阳见到了风尘仆仆的冀保峰。这个学期,他的身份除了河南科技大学副教授、龙门实验室智能系统科创中心主任等,又多了一项工作——被借调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承担通信领域的项目评审工作。
这一借调,就是半年时间。为了不落下学生的课程,冀保峰想尽了办法,见缝插针完成教学任务——先是在赴京前和同事们调班,集中授课;到北京后,每天完成日常工作后,一得空就开展线上教学;微信几乎全天在线,随时指导研究生修改论文;每逢节假日,也是第一时间坐高铁赶回学校,了解研究生的科研进展。
前不久,研二学生张云超和刘一凡共同完成的无人机抗干扰通信项目,拿了全国二等奖。“比如有些地区发生地震、洪涝等,受灾严重,通信受到影响,可以通过大型无人机在空中进行信号中继,完成应急通信,助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张云超说。
由研二学生孙振云基于视觉导航和北斗定位融合设计算法的智能小车,能顺着模拟的农场路线自动行驶,并避让道路两边的“农作物”。“目前,农田中使用的GPS成本还是有些高,我们通过摄像头识别、视觉算法的方式,能把成本降低70%左右。”
对孙振云的这个项目,冀保峰寄予厚望,“我觉得对农业大省河南而言,这个研究还是挺有意义的,也有市场前景”。
“我们国家农机产销量居全球首位,但农机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低且排名靠后。”解决农机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弱等难题,成了冀保峰的一项重要任务。
自2013年起,冀保峰便与中国一拖集团、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等全国农机龙头企业和科研单位联合攻关,在农田作业现场调研近10年,研制了“GB/T35381农林拖拉机和机械串行控制和通信数据网络”系列国家标准,首次将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加入全球农机网络,填补了农机智能电控标准空白,完成了我国智能农机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未来,冀保峰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依然围绕着智能农机装备。他想要把移动通信技术拓展到农机组网上,为未来无人农场、智慧农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技术支持。
“农机通信网的组建需要解决很多难题,包括喷药无人机、拖拉机耕深等的协同作业及效果判断反馈,各类参数的精准感知计算和控制决策,以达到多农机协同精准作业的目标。”冀保峰说。
在学生的科研之路上,冀保峰是引路者。他时常跟同学们说,做科研要“顶天立地”,要胸怀大志、瞄准前沿领域目标,同时脚踏实地、静下心来搞研究。
这次回来,他和往常一样,第一时间就扎进了河南科技大学的实验室。
几排座位,十余名学生,冀保峰穿梭其间,看看这个的论文,问问那个的实验,挨个指导。
“数学跟编程这两块儿对咱们专业而言,是能够把科研做深入和落地应用的安身立命之本。”
“你那篇论文投了吗?先别着急投,链路容量那部分我再认真看看。”
……
这些由他指导的研究生,大多出生于2000年左右。十几岁的年龄差,并没有给师生之间的沟通带来障碍。
“冀老师只有在科研问题上才严肃,平时更像个唠叨的大哥哥,什么都问,什么都管。”“冀老师和我们一样,也是个‘夜猫子’,有一次我凌晨2点给他微信留言,请教论文的问题,没想到老师居然‘秒回’我了。”……问起和冀保峰的相处,这些20岁出头的年轻人都兴奋地打开了话匣子,在他们眼中,冀保峰是严肃认真的老师,更是亲切的大哥哥。
实验室外侧的一面墙壁上,印着几行字:“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这是指引我们做科研的一盏明灯。”冀保峰说,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研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态度。青年人是科技创新事业的生力军,他希望自己能当好一名合格的引路者,带着学生们踏踏实实地走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