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教授 梁学成
我自幼在秦岭山坳里长大,家乡在陕西宝鸡的城乡接合部,高考后才离开家乡,开始异地求学。那时,我印象里的家乡就是一座典型的工业化城市,尤其是渭河南岸大小工厂密集、烟囱林立,渭河北岸则是行政区、商业区及居住区。
工作后,教学科研越来越繁忙。但在一次次回乡之旅中,我能明显感觉到,家乡正在向着文化和旅游业转型。尤其是最近十来年,我的研究方向开始向文化旅游聚焦,这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宝鸡一面加强对炎帝文化、青铜器文化、周礼秦制、张载关学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掘研究,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一面加大博物馆旅游、非遗旅游、街区旅游、古镇旅游等新业态的开发与建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旅游百强城市、中国最美旅游休闲度假城市……一项项荣誉称号让家乡名扬全国。尤其是在宝鸡贾村塬出土的国宝青铜器“何尊”,上面刻有铭文“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知“中国”二字的最早出处,自此也就有了“看中国,来宝鸡”一说。
家乡不断出彩,让我既兴奋又自豪。之前,我对家乡的历史文化了解实在太少。近几年,一有调研机会,我总是争取多回家乡看看。去年5月,我随省人大调研组去宝鸡调研文旅融合发展。我们参观了许多景点,如石鼓山公园、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等,每一处都以独特魅力吸引着游人,让这座昔日的工业城市焕发出厚重的人文光彩。
这个春节,家乡的节日氛围格外浓郁。回乡后,我和家人一起置办了各色年货,除夕之夜,围坐灯下吃着丰盛美味的年夜饭,大年初一,去亲友家中拜年。借着与家人游园的机会,又去体验了不少文旅景点——炎帝园公园、宝鸡民俗博物馆、中国青铜器博物馆、陈仓老街、西府老街……家人告诉我,平日里,很多同乡还会自驾去离市区稍远的姜子牙钓鱼台、凤翔的雍州古镇,而扶风的法门寺、岐山的周公庙、眉县的横渠书院等,也都有着很旺的人气。
眼见耳闻,令人难忘。看着文化和旅游这两大“幸福产业”给家乡带来的巨变,我深感欣慰和振奋。是啊,我已经看到了一个以文化、旅游为两翼,振翅而飞的新宝鸡。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王美莹、张哲浩、李洁、王斯敏)
《光明日报》( 2023年02月13日 07版)